進入內容區塊

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學術倫理與研究誠信辦公室

問題集

這兩類的抄襲有時無法明確劃分,因為抄襲別人構想的同時,有時也可能順便「借用」了他人的文字,反之亦然。於學術界的抄襲,係指複製他人的某想法、字句或作品,並當作自己本身之所有物,進而誤導他人對於原作者與原創性之判斷;抄襲不限於文字或任何表達(如圖表)的雷同,也包括「概念」上的抄襲。
學術研究界對於「抄襲」採取零容忍的態度,主要的原因是:抄襲與研究求真求實的理念背道而馳,加上任何研究都需要創新性(原創性)才能促進人類知識的累積與進步,以及牽涉到作者的信譽及貢獻度的分配;作者在享有學術聲望時,也要對內容負完全責任。
《著作權法》中沒有「抄襲」這一詞。通常我們所稱的「著作抄襲」,在《著作權法》中係指構成侵害他人著作的「重製權」或「改作權」,意即著作權法保護他人著作的「表達」(文字、圖片、照片等);但對於單純抽象之「觀念」、「概念」或「思想」,都並非受《著作權法》保護之標的。然而,學術倫理中的抄襲,範圍比著作權法要更廣泛。簡單來說,二者不是等號,他人的研究構想與成果,即便經過重新表達而不違反《著作權法》,但若未適當引註仍有違反學術倫理之疑慮。
如果確定著作或作業中有抄襲,則一定會有或輕或重的懲處,例如這份作業或報告不算分、競賽的獎金或名次被追回、不准再參加競賽或申請補助、學位被撤銷、教職被撤除、升等不成功、被著作權人控告,還有其他大大小小對學生、教師、研究者的罰則。簡單的說,抄襲是違反學術倫理樣態中很嚴重的一種,一旦判定有違反學術倫理,至少名譽會受損,且有罰則,有時另伴隨著爭訟事件。
根據教育部110年8月25日修正發布之「專科以上學校教師違反送審教師資格規定處理原則」第三點說明,抄襲與未適當引註,以「是否為著作核心」或「誤導原創性與否」為界分標準。其中「抄襲」係指使用他人之研究資料、著作或成果,未註明出處;註明出處不當,情節嚴重者,以抄襲論。而「未適當引註」係指援用他人研究資料或研究成果,未依學術規範或慣例適當引註,其未引註部分尚非該著作之核心,或不足以對其原創性造成誤導。實務上,二者皆是不被接受的學術寫作習慣,也難以清楚界定。舉例來說,只有用了他人的幾句話在論文中非核心之處,沒有註記、沒有確實改寫(或沒有直接引述),或許可視為未適當引註,是粗心、懶惰、不專業的表現;但是這種情形一再發生,甚至是把別人的東西大篇幅地拿到自己的著作來用,讓讀者誤以為是自己的創見,並誤導他們對整個研究之創新性與原創性的判斷,這就可能會構成抄襲。
最基本的方法,就是在文中清楚區隔作者本人與他人的貢獻之處,讓讀者清楚知道由你原創的部分與其他人所做、所說的部分各自為何。具體的方式是引用他人資料或論點時,在文中及文後一定要註出處,而且在文中對於他人著作之每一篇、段、句、圖、表、資料檔等,做引述(quote),改寫(paraphrase)或是摘寫(summarize)。
即便參考的文獻都一樣,但是不同人不太可能寫出(文字表達)一模一樣的文字,且詮釋內容的方法與角度也或多或少會有差異。
如果你真的想忠於原著,請用「」或 “ ” 把原作者的文字放到你的論文正文中,並依據各領域的學術慣例,引註資料來源,並且臚列於參考文獻。
一般來說,前言、文獻探討、理論基礎、方法等章節,對文字雷同的容忍度比較大;研究問題、假設、結果,與對結果的討論,則不應該與他人有大段文字雷同。因此,即便是一些段落,也要改寫、文中引註,並且臚列於參考文獻,但是各領域對文字雷同的容忍度還是有所差異。
理論上,只要不是自己寫出來的每一個段落文字,都要摘寫或改寫,並要註出處(文中、文後),而不只是用了幾段後才在最後一段後面加註出處。
原則上,政府網站、公開資料、網路資訊(如wiki)、教科書內容,不論是原文轉貼、改寫或經過整理,都必須以自己的用字遣詞重新詮釋,且皆須引註出處。
相似度比對軟體只能檢查文字抄襲,不太能用來檢查概念抄襲或圖表。我們可以把相似度比對軟體當作增進學術寫作能力的工具,看看哪裡有疏忽、未註明、未改寫到位的地方。
以下資料於某些情境中,也許不用註明出處如下:1、常識(如新冠疫情肆虐全球)。2、自然法則(如冬天結束後是春天)。3、歷史事實(如孔子是周朝人)。4、廣為該領域人知的方程式/實驗步驟/研究方法(如西方墨點法)。5、著名文句(如床前明月光;to be, or not to be, that is the question)。6、單純陳述事實或意見(如現在臺灣有六個直轄市,俗稱六都)。
首先,任何相似度比對軟體都會因為其資料庫涵蓋範圍而有比對限制;現今大多數系統都不能比對到我國國家圖書館的碩博士論文,更何況有些碩博士論文未上傳、未公開電子檔。
其次,每套系統比對的只有同語言之文字相同程度,不能比對到概念的抄襲。
第三,每套系統的計算方法不太一樣,屬於商業秘密,所以同樣的文件放進去不同系統比對,可能會有不同的百分比結果。
恐怕沒有。舉例來說,出現了95%這數值,我們大概可以說這文章有重大抄襲嫌疑;若出現10%,也不能完全排除抄襲的可能性,因為要看這10%是分散(多個1%累加),還是集中(出現在少數幾處),例如出現在哪裡、有沒有放在引號中、是不是研究核心部份、有沒有誤導旁人對原創性的判斷等,都是檢查重點。
總結說來,所有相似度比對軟體產生的百分比數值結果都只能做為參考,需要用逐一檢查,不能直接拿來判斷一篇論文抄襲與否,或違反學術倫理情事嚴重與否。
 共有25 前往
gotop